济南荆州两个环卫家族,共同见证不一样的环卫行业变迁

环卫是个辛苦活,不仅仅是日常工作脏累,面临各种危险条件差,而且要时时冲锋在前,无论疫情防控还是恶劣天气,都需要顶上去,做好市容市貌整洁及各方面保障。而在济南和荆州,有两个环卫家族,认准了“城市美容师”这个岗位,传承环卫事业,不懈付出奉献,见证了环卫行业发展,与城市文明共成长。今天一起看下!
从人称“扫大街的”到“城市美容师”,从“老三把(扫把、粪把、架子车把)”式的人工传统作业到机械化作业方式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卫工人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活与待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李静,槐荫区环境卫生管护中心匡山环卫所所长,从小就对环卫工作耳濡目染,作为家中老小,她的父亲、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从事环卫工作。通过她的讲述,“解码”时间背后的环卫故事。
“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收运垃圾是白天环卫工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摇铃收,收集好后再运到郊区的垃圾场。”李静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末,就成了居民把垃圾集中倒到就近固定地方,收运车晚上一趟收走。后来就是不往地上倒了,都扔垃圾桶里,叉车定点收。20世纪80年代,则是居民往土建垃圾楼里倒,再集中收运。”
自1984年12月参加工作至今,李静一直从事环卫工作,最开始在槐荫区经六路段扫马路。那时候她和同事4个人一组,一手拿扫帚一手拿簸箕就上街了。2000年以后,槐荫区的街道办事处开始设置环卫所,不管是干保洁、路面巡查还是当会计,李静和同事们都忙不停。“我先后在南辛庄、美里湖、青年公园环卫所工作,2013年12月来匡山环卫所工作,可以说是老环卫了。”
在基层,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在工作方法的运用上。“早些年,保洁员扫街是一条街一个组负责;现在是一个人负责一段路,根据路的长短和作业难度分配。”李静介绍,“现在所里的管理员每天上班就上路,有问题及时和保洁员沟通,中午11点左右保洁员下班,管理员再到所里,碰头协商工作;下午一上班,管理员又上路巡查,下午4点半左右再回所里汇总工作情况。”因地制宜细化分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及时沟通协商,这些思路的运用,都是管理越来越精细化、人性化的落地。
在李静办公室抬眼所见的墙面,“精细管理热情服务”8个字醒目亮眼,占据大半面墙。围绕牌匾一圈的是“巾帼文明岗”“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三八红旗集体”“先进环卫所”等多个荣誉,荣誉的背后有太多辛勤与付出。“37年环卫工作我能有收获,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谈及已过世15年的老父亲,李静的眼神与言谈中充满力量与敬重。她的父亲从事环卫工作近40年,不仅是环卫所的木匠,还是汽车修理技术工、机械常识及交通规则讲师。20世纪50年代,环卫工人学历普遍不高,她的父亲小时候读过私塾又爱读书,是所里的文化人,受人尊敬。“那时候谁家打个橱子柜子都找父亲帮忙,他很有爱心,教育我们要团结,有好东西要分享,有事都得分担。”李静说,“父亲后来把他用了大半辈子的‘木箱子’交给我了,那是他的‘宝贝’。里面有木匠用的,也有修车用的工具,虽然有的工具现在用不上,但我这一手的修车技术活儿,很多是父亲教的。他说的最多的是让我们几个好好学、好好干,干一行就得有一股子钻研劲儿。”李静的哥哥,退休前曾任历下区城管局环卫车队副队长的李庆峰说,多年与车打交道,自己的腿落下了毛病,“虽然环卫工作很辛苦,早起晚归没有点儿,但是就像父亲说的,不管干什么都得干好。”
由于一家两代人都从事环卫工作,闲谈聚餐时,李静也时常和哥哥姐姐聊起工作的事,不管是平日里还是外出学习,看到好的管理方法、技术创新,兄弟姐妹总是时常沟通,取长补短交流意见。“就像父亲在时一样,我们有想不开的、不懂的事,都会找老父亲拉拉呱,他就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和他拉拉心里就舒坦。他走了这么多年了,我们兄弟姐妹还是时常在一起聚聚拉拉,工作生活都过得挺顺利的,他一直是我们几个的榜样。”李静说。
20世纪90年代初,环卫工作大部分靠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干,马路、人行道、花坛周边靠人力清扫。寒冬腊月,也常常是脸上冷风吹,衣服里汗直淌。那时候,环卫工作还没有做到现在的“精细化、标准化、长效化”。而如今,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已经是道路清扫保洁的基本要求。环卫作业不仅要落实清扫保洁作业制度,推行“随时收集、全天保洁”的模式,还要对易脏易乱的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合理调配力量,消除清扫保洁盲区。同时,还要着重加强路面动态保洁,在全面保洁的基础上,认真落实日常保洁员、路长、管理员捡拾,缩短杂物存留时间。
此外,各作业单位充分发挥机械保洁优势,对具备机扫条件的路段按作业规范进行机械化清扫,大大提高了路面洁净度,减轻了环卫工人劳动强度。针对重大活动、节假日及大风落叶、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况,则制定应急预案,全力保障道路畅通、路面洁净。以槐荫区城管局为例,该局机械化清扫队前身是保洁队,2006年3月成立,成立之初有4辆机扫车、4辆洗扫车、8辆洒水车,2014年更名为机械化清扫队。到现在,包含洗扫车、高压清洗车、深度保洁车在内,十几年间清扫队的保洁车辆已达200多辆,大大提升了保洁效果和效率。“以前是一辆车扫几条路,现在是定人定车定路,专业驾驶员操作专业车辆。接下来再购置作业车辆会倾向新能源方面,确保保洁质量的同时倡导节能减排。”槐荫区城管局机械化清扫队张博说。
不仅是机械化作业助力,更多科技元素的融入,让曾经的人力保洁进入“快车道”。智慧化管理平台自2017年前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开始只是车上装有监控,随后逐步完善,增加了许多服务内容,包括车辆GPS行驶轨迹、作业轨迹、作业时长、作业距离、作业视频实时传输等。“后台管理员通过作业平台数据,就可以远程对车辆和人员进行监管,大大提升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济南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伴随环卫行业的变迁,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泉城的环境卫生得到越来越多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称赞与认可。白天干净整洁、夜晚靓丽炫彩,环境的转变、时代的前进,见证越来越多的新一代环卫人传承匠人精神、为城市发展作出的一点一滴贡献。
荆州这个“环卫世家”顶呱呱 两代人先后涌现25名城市美容师
一张特别的“全家福”照片中,橘红色环卫服与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交相辉映,温馨一幕充满着别样的亲情,这是湖北荆州一个“环卫世家”的家庭合影。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两代人先后从巴蜀之地来到荆楚大地打拼,先后有25人在荆州沙市当环卫工人。从年过花甲的父辈,到年轻一代的90后,这个家族用勤劳的双手和日夜的奔走,扮靓着荆州的城市面容,见证了古城的文明变迁。
2020年,湖北省城管研究会授予这个家族“环卫世家”称号。2021年,湖北省住建厅授予该家族成员全省“优秀环卫工人”荣誉称号。
1月极目新闻记者走进“环卫世家”,从平凡的工作中感受他们质朴的奋斗精神。
今年39岁的饶承勇是这个“环卫世家”的第二代,2021年10月,环卫工人节前夕,湖北省住建厅授予他“优秀环卫工人”荣誉称号。
饶承勇家族与环卫工作的不解之缘,要从他的伯伯饶先华说起。
1985年,刚满30岁的饶先华从四川忠县(今属重庆市)顺江而下,来到湖北沙市。“粮食不够吃,田地也不够分,家庭负担还很重。”今年68岁的饶先华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那时一家人的生活很艰辛,年轻人渴望到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
彼时,繁荣的工商业让沙市有“小上海”的美誉,举目无亲的饶先华便来到当时沙市最繁华的黄家塘落脚,成为一名炒瓜子的学徒。工作之余,饶先华看到,沙市的不少楼房的垃圾因来不及清运而堵塞楼道。于是,他改行到沙市文化坊社区,成为一名环卫工人。
饶先华相信,只要肯干,一定会干出名堂。“当环卫工的报酬高于当学徒。”饶先华下定决心,要把环卫工作干好。不分寒暑,无论风雨,起早贪黑地辛苦打拼,他凭借一辆破旧垃圾板车,终于在沙市谋得落脚的地方。
老家亲戚听说饶先华的变化后,纷纷投奔而来。在他的影响下,1988年,饶承勇的父亲饶先禄也拖家带口到沙市,当起了环卫工人。
后来的30多年,饶承勇的二叔、二婶,表哥、表嫂,姨父、姨妈,以及远房亲戚近30人先后来到沙市,最高峰时有25人当环卫工,目前有14人常年当环卫工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还是“夫妻档”。
2016年冬天,饶先禄在沙市黄家塘清运垃圾时,右手不慎被玻璃碎片划伤。送医救治后,医生告诉饶先禄,伤口已感染,若不及时进行处理,恐有更严重后果。虽然很不情愿,但饶先禄还是无奈停下手中的活,选择休息治疗。
“没人清扫,小区居民会对环卫工有意见的。”病休期间,饶先禄放心不下环卫工作。看着焦虑的父亲,饶承勇主动提出要替他顶班。
饶承勇至今还记得,冬日的沙市,寒风刺骨,每天凌晨2点半,他被闹钟叫醒,开着父亲的垃圾清运车,顶着寒风挨个小区将垃圾清运到中转站。2条道路、3个社区,共200多个垃圾桶,饶承勇要从凌晨忙到上午9点半才清运完毕,然后再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从下午1点开始,他要开始当天的第二次清运,直到下午3点。
“30多年来,父亲就是这样每天雷打不动在坚持。”一番亲身体验,饶承勇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不易,“父亲老了,我该做点什么了。”
“我也去买一辆三轮车吧。”2017年春节刚过,为父亲顶班2个多月的饶承勇提出,他要当环卫工。
起初,饶先禄以为儿子只是一时冲动,不会坚持太久。“谁知,他一干就是6个年头!”饶先禄对极目新闻记者说,工作踏实的饶承勇各项考核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很多人不理解,80后的饶承勇完全有条件干更体面的工作,为何要当环卫工人?
“小时候,我看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凭着双手将整个家撑起,把我养大。”饶承勇说,父母每天收垃圾,他也曾感到自卑。但他很快就明白,工作并无贵贱,殷实的生活要靠辛勤的劳动换来。
如今,在沙市区中山街道环卫保洁片区,小区保洁、路面清扫、垃圾转运……随处可见“环卫世家”成员的身影。
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70后是中坚力量,饶承勇的二叔、二婶,以及三对表哥、表嫂就是其中的代表。2020年3月底,饶承勇的小舅子黄中林从重庆奉节来到沙市,也成为“环卫世家”的一员。90后黄中林的加盟,成为“环卫世家”乃至荆州市环卫工人群体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饶承勇说,小舅子负责沙市长港路一处菜市场和一个小区的垃圾清运工作,该片区属于老旧小区,人口密集,菜市场交易繁荣,每天产生的居民生活垃圾和菜市场垃圾,数量庞大。每次黄中林在单位时间内未清理完,他都会主动上前帮忙。
2020年疫情期间,面对小区封闭管理,道路通行受限的状况,饶承勇和家族成员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坚守在岗位一线。表嫂毛淑慧负责沙市梅台巷小区的垃圾清扫和清运,家族成员通过微信群开会,相互提醒注意防疫安全,互相加油鼓劲,号召大家坚守工作岗位,及时转运垃圾。
“说不怕是假的,但这是我们的工作。”饶承勇说,在76天的封闭管理过程中,“环卫世家”的14名环卫工人没有一人打退堂鼓,不仅保质保量完成辖区清扫任务,还积极参与城市环境消杀工作。
“他们一家人团结互助,谁负责的辖区需要支援,马上有人顶班,决不让垃圾过夜。”沙市区中山街道片区环卫保洁队队长牛有玉说,“环卫世家”用行动赢得了同行的点赞,“城市路面的洁净度就是他们最好的名片。”
从人拉板车到电动助力车,从垃圾池到分类垃圾桶,从狭窄的胡同到宽阔的街区……30多年来,“环卫世家”的成员用双脚丈量城市,用双手拂去尘埃,见证着城市的变迁和文明的涵养。
“饶师傅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沙市黄家塘小区的居民邹先生说,年轻的饶承勇品行端正,深受小区居民喜爱。邹先生说,有一次,他外出走亲戚,窗台上晾晒着棉被和衣物,天要下雨,在小区清运垃圾的饶承勇看到后,连忙用长杆将晾晒的衣物收到遮阳棚内。
“饶师傅就是‘活地图’,无论中山街道的哪个角落,他都了如指掌。”沙市园林东路居民庞女士说,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有一次走失,在家人万般焦急寻找时,饶先禄仅凭一个老地名,为老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饶家“父子兵”的暖心故事,“环卫世家”的成员几乎每天都在续写。
“这个城市接纳了我们,就要用心守着。”64岁的饶先禄说,30年前,他从故乡带着希望来沙市,如今,家族中很多人已经在这座城市安家,实现了奋斗的梦想。
“从板车到电动车,我们也在与城市一同生长。”饶先禄说:“30年前,生火做饭留下的煤渣是最主要的生活垃圾。如今,快餐盒和外卖包装成了生活垃圾的‘主角’。”
饶先禄介绍,30年前,他用一台破旧的板车走街串巷收垃圾,如今,垃圾清运车已经升级成电动车,昔日狭窄的胡同已经变成了美丽的街巷,一些小区还配备了智能垃圾桶,不仅能自动分类,环卫工人还可实现无接触收集。
从川渝到荆楚,30多年的坚守,饶先禄见证着“环卫世家”的壮大,也感受到城市文明的拔节生长。“我们要把环卫工作干下去,擦亮‘环卫世家’的招牌。”饶先禄说。
— — — — — — — — — — — —
其实不止是济南和荆州,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不少“环卫世家”从事“城市美容师”的工作,他们的付出让人钦佩。而随着环卫行业发展,环卫招工难、老龄化已经成为行业的难题,在宣传这些可敬的“环卫世家”的同事,我们更期待着各方共同关注、保护环卫工人权益,各界持续努力提升环卫技术、装备水平,为环卫工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让环卫事业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文来自济南日报(记者:刘高君)、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黄志刚)等媒体,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问题或相关事宜请联系0531-81219099,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