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环卫作业、城市管理……智慧环卫无处不在!
作者abc:环卫微视界
2021.12.21

 

智慧环卫涵盖环卫工作方方面面,从政策规划到项目实施,从环卫装备到系统平台,智慧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案例一起了解下,智慧环卫有哪些新样本、新模式!
 

央视点赞!昆山打造垃圾分类“智慧样本”

 

央视13套《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昆山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平台就能实现党政机关生活垃圾的智能化分类管理、可视化数据统计、精准化溯源监督是的,这就是昆山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平台,一个依托智能终端感知设备实现垃圾自动称重,利用“二维码”扫码投放方式精准追溯责任单位,将信息采集贯穿“分类、投放、收运、利用”四个环节的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归集平台。
 
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平台
 
党政机关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管理
 
截至目前,昆山市已在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建设3处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归集示范点,党政机关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减量率已达5%。除此之外,我市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称重系统建设,在全市住宅小区及各类垃圾处置点安装计量终端并接入昆山市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采购智能称重收运车辆,有效掌握各类垃圾收集量、运输量、处置量三项数据,为终端建设等各类决策提供依据。
 
昆山市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
 
同时,完善信息化监控平台,前端点位采用“红外感应+智能识别”手段,自动识别并抓拍非投放时间乱扔垃圾的违法行为,还可以实现远程喊话、证据回放、任务派遣等多项功能,为后续的垃圾分类精准溯源、精准宣教、精准分类工作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
 
信息化监控平台
 
下一步,昆山将继续围绕“精准分类”和“源头减量”目标,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同时加强以“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依托,逐步完善并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智能化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智慧环卫”新模式 黄浦区探索精细化作业新思路

 
为进一步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优化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模式,深化巩固垃圾分类成果,黄浦区拓宽行业发展新思路,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智能新模式,为精细化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黄浦区外滩清运班组先行在外滩街道香港路进行“智慧环卫”系统的试点使用,经过分析和改进后,“智慧环卫”2.0正式上线,在云南南路、金陵东路等路段宣传推广使用,功能的提升较好解决了沿街商户垃圾早拖、游街等难题,同时缓解居民垃圾箱房的压力。
 
 
“智慧环卫”2.0倡导“2+3+4”生活垃圾上门收运新模式,即通过智慧环卫和GPS两大平台;根据辖区内沿街商铺具体情况及路段路况,结合不同类别生活垃圾的实际产生量,安排统一上门、定时上门、定时定点上门三种上门分类收运模式;落实四项工作机制包括精准施策机制,开展实地排摸调查,根据各道路商户的类型、垃圾种类、产量、营业时间等因素,量身定制适宜的收运模运,科学安排收运频次;多方联动机制,推进“社区+环卫”联动,主动跨前一步工作对接,合力宣传督导,明确街道、市容环卫、市场监督、公司及商户各自的职责;分类监管机制,落实督导员现场开袋抽查,及时规范不合要求现象,对于多次不达标的商户,严格落实整改;平台融合机制,智慧环卫监测作业车辆行车轨迹和任务进程,GPS实时监控作业规范与行车安全,作业车辆超速行为设有警报功能,管理员可通过GPS连线及时提醒驾驶员,两个平台互融互通,全方位打造精细服务过程管理。
 
 
下阶段,上海市环卫将继续巩固“智慧环卫”系统在推广与落实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针对问题作出改进,根据新需求进行新功能的深入研发,让“互联网+环卫”工作更好的融合,开创行业发展新局面,不断提升精细化、智能化保洁水平,打造精细化作业新时代。
 

广州:无人驾驶环卫车、AI识别垃圾分类让城市管理更“聪明”

 

日前,广州市白云区城管部门牵头发布《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白云区城市管理的发展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性治理当前环卫设施保障能力不足、生活垃圾运转压力大等重点难点问题,构建符合超大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未来五年,白云区环卫保洁和垃圾分类将有一系列新动作。
 
 
设施更智能,方式更新颖
 
加强垃圾分类信息化建设。通过AI自动识别、视频监控、大数据处理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对居民分类投放与投放点保洁管养的全区域、全范围、全时段监管督导与信息智能化覆盖,实现分类投放规范与准确率均超95%的预期目标。同时,加强“云村码”监督小程序、“白云Fun”志愿者小程序、动态排名督导系统、厨余垃圾处理点监管系统等垃圾分类工作智能信息平台建设,相关数据对接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动态督导处理垃圾分类投放问题,实现整改完成率98%的预期目标。
 
创新压缩站智能化管理。构建垃圾压缩站智能系统,内容涵盖基本信息、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称重管理、统计报表、预警管理等六个方面,实现对64个压缩站的视频监管全覆盖的预期目标。重点强化台账信息,垃圾收运量,以及垃圾箱收运次数统计等功能,辅助管理部门进行环卫设施全方位的管理工作,明晰压缩站等设施所属区域、投入时间、占地面积、投入成本、处理能力、设施状态、服务覆盖率等。并结合GIS地图和视频监控,一目了然的掌握所有环卫垃圾压缩站情况。利用RFID卡及视频抓拍,了解车辆进出压缩站的详细情况和收运情况。
 
推广应用新型环卫车辆。小型扫地车、洒水车、冲洗车、新能源环卫车辆,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2025年达到市政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5%的预期指标;试点使用无人驾驶环卫车、环卫机器人等新型作业设备,推动5G、人工智能与环卫作业深度融合。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大中型转运站1座,促进垃圾转运向规模化转型升级;建设环卫停车场1座,补齐环卫停车场不足短板;继续推进小型转运站、收集房、工具房及环卫驿站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全面推行“小设施,大师做”,进行高品质规划设计,彰显岭南风格、广州特色。
 
 
管理更深入,分类更细致
 
引领垃圾分类潮流,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一方面分区域开展不同垃圾分类模式。居住小区巩固“12步工作法”成果;城中村全面推行“栋长制+”模式;农村继续推行“定时上门收+星级评定”模式;学校、酒店、医院等机团单位形成部门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多元模式深化垃圾分类,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减量,保证城镇生活垃圾继续保持100%无害化处理。
 
另一方面提档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按照“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标准,升级改造现有分类投放设施。旧城、旧村高标准配置分类投放设施,农村全面“撤斗改桶”,提高垃圾分类设施水平。完善可回收物细分类投放配置,探索智能分类收集房推广使用,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8%的预期指标。
 
覆盖更全面,收运更有效
 
为破解“最后一公里”存在的混收混运问题,实现分类收运的无缝对接,对整体流程体系进行完善。一是科学设计收运路线。优化5类垃圾收运路线,合理调配车辆;规范建设各类垃圾收集点、转运点,规范配置垃圾收运车辆,严格落实“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二是完善垃圾分类收运监管机制。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监管责任,强化“不分类、不收运”措施落地。
 
当前,白云区“两网融合”示范点建设工作已经在稳步开展中。通过示范点先试先行,引领带动全区“两网融合”网点建设全面推进,破解建设模式、网点样式、质量标准等建设难题。白云区在推进“两网融合”网点建设过程中,统一了网点外观设计、空间布局、颜色搭配,结合网点建设工作实际,兼顾美观实用,优化网点功能,美化室内外环境,改善周边城市容貌,构建具有白云特色、群众满意的“两网融合”网点。同时,网点也能为周边环卫工人提供休息、环卫工具存放、垃圾桶清洗,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环卫驿站的三位一体,实现网点集约、资源整合、功能优化的目标。
 
 
处理更环保,监管更严格
 
针对建筑废弃物收运,规划围绕建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进行体系重构。建立健全三级管理体制机制,合理设置并规范管理临时堆放点,搭建装修装饰废弃物管理平台,属地街道将装修垃圾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严格建筑废弃物处置许可审批,严格企业废弃物运营资质监管。引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扩建现状综合利用厂规模到200万立方米/年,新建1座规模100万立方米/年的综合利用厂,配套建设规模172万立方米/年的建筑废弃物分拣处理中心,实现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的指标要求。
 
厕所品质高,民生更幸福
 
厕所关乎基本民生,是城市的文明窗口。开展厕所革命,提高公厕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一方面提高公厕建设水平,建成区公厕密度7座/平方公里。一是推进公厕查漏补缺建设工程。推进公交站场等人员聚集场所公厕建设,持续推进临街商铺、宾馆、酒楼等内设厕所对外开放,加大密度,均衡布局,满足人们如厕需求。二是推进城中村公厕建设工程。结合旧村改造同步配套建设公厕,推进公厕品质提升改造工程,推进“公厕+垃圾投放+环卫工具房+废品回收点+环卫驿站”项目建设。三是推进示范景观公厕建设。优先建设白云山公园、白云湖、西部数字经济创新走廊等风景区公厕。
 
另一方面加强公厕管养。一是健全公厕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公厕管理标准,建立公厕管养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城市环境检查系统、网格化管理系统和公厕APP评价系统进行多方位检查评价,督促公厕管养工作落实。二是推进文明如厕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海报,进学校、家庭、单位等多种方式宣传,让爱护公厕设施、保护如厕环境、抵制如厕陋习的良好风尚逐步成为全民共同践行的文明公约。三是创新养厕模式。探索“以厕养厕”“以商养厕”新模式,拓宽经费保障来源,弥补公厕管养不足。
 
 
管理更智慧,业态更优化
 
目前,白云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开放式城区管理区域,外来人口多,设施落后。传统管理模式“抓点不抓面”,没有形成系统、专业、有效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市容环境秩序混乱、居民的生活品质低的问题。
 
为破解城中村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一是将以智慧保洁为切入点。创新城市日常保洁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随手拍”的方式,当群众在地上见到垃圾,可直接拍照上传系统形成一张工单,环卫工人用手机抢单后去该地点进行清洁,再反馈清洁后的照片结束工单,形成智慧化的闭环管理,建立起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既可以提高群众“主人翁”意识,增加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又可以调动环卫工人积极性,大大提高保洁工作效率。二是将以全域整治为着力点。拓展“随手拍”功能,将“随手拍”融入城市管理方方面面,如路灯损坏、井盖松动、共享单车乱停放等问题,群众都可通过系统反馈,并建立监督举报激励机制,群众可通过反馈获得积分兑换小礼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管理潜力,实现无死角的全域整治,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以物业统管为落脚点。在“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全域整治的同时,引入“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的管理模式,收拢集体物业与私人物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物业经营品质化提升。在物业统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企业资本与镇街、
 
村社对接,其他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开展逐片区的微改造以及业态改造,大力提高空间效益,让寸土寸金的城中村焕发新面貌、激发新活力。环卫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白云区持续推动建设智慧城管,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环卫设施的落地建设和改造提升,推进环卫作业方式、作业模式现代化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环卫行业监管能力,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环卫现代化管理,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干净整洁白云。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自中央电视台、昆山市人民政府、绿色上海、广州日报·新花城(文/记者:贾政,图/记者:杨耀烨)等网站,为互联网公开发布并经整理后转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修订、删除(0531-81219099)。转载本文请注明“环卫微视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