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大气治理行业增速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图】
作者abc:
2017.08.07

根据《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580万吨、1,574万吨以内,预计较2015年将分别下降15%和15%。展望”十三五”,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废脱硝催化剂处理处臵、燃煤工业锅炉大气污染治理、非电重点行业除尘脱硫脱硝及第三方专业化治理等方向将成为”十三五”除尘脱硫脱硝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增速及其占环保总投入的比值来看,由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翻倍增长,预计”十三五”期间比重将明显下滑,大气治理板块将趋于平稳。在2017-2018年全国超低排放改造结束以后,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增量与新增投资的关联性不高,而主要来自于强监管的背景下,电厂实现达标排放。

大气污染治理投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火电排放治理路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脱硫脱硝市场趋稳。在电价补贴政策的支持下,火电脱硫、脱硝分别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进展。2016年当年新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0.5亿千瓦;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8.8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3.8%,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3.6%。2016年当年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0.6亿千瓦;截至2016年底,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9.1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6.7%。目前脱硫市场已趋于稳定,2013年后脱硫机组的装机容量增速一直维持在11%左右;燃煤电厂的脱硝设施的建设主要集中在2009-2015年间,随着国家大气污染法规标准越来越严格,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时期,市场容量将继续保持在11%左右的增幅。

火电脱硫改造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火电脱硝改造发展迅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4-2020我国脱硫脱硝市场规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除尘脱硫脱硝装臵安装率达到较高水平。2016年,在运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的机组容量超过1.08亿千瓦,在运火电厂烟气脱硝特许经营的机组容量超过0.76亿千瓦;在运火电厂烟气脱硫委托运营的机组容量超过0.69亿千瓦;在运火电厂烟气脱硝委托运营的机组容量超过0.13亿千瓦。环保要求提升致使非电领域的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安装率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未来的投资空间主要来自于监管提升后的改造与提标。根据统计数据估测,假设全国2015年前已完成1亿千瓦装机的改造,则2017年后的改造市场空间约为340-510亿元。

2017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特许经营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需求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超低排放改造高峰将至。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是未来几年火电行业的发展方向,按照近两年火电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速度,我国火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预计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随后将迎来火电行业超低排放装备不断淘汰更新的发展阶段。火电厂实现超低排放不仅能够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还能增强我国火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内其他非电行业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指引。

火电厂超低排放工艺路线的选择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判断,一般为除尘脱硫脱硝等单元工艺的组合,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对原有工艺单元进行改造升级是比较便捷的选择,当然也可引入全新工艺来达到目标。目前,烟尘超低排放一般通过增加湿式电除尘器实现,也可将电除尘器升级改造为低低温电除尘器或电袋复合除尘器,还可采用电凝并技术、高频电源技术、旋转电极式电除尘技术等提高电除尘效率;脱硝超低排放一般通过增加催化剂层数实现;脱硫超低排放则一般通过原有工艺增效(增加喷淋层、串联脱硫塔、优化气液流场反应条件等)来实现。目前,逐步成熟的超低排放工艺路线已经为超低排放的迅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市场空间测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煤电装机容量增长情况十三五超低排放改造计划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单就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方面来说,到2015年,基本完成了50个危险废物、27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臵设施的完成,历史遗留的670万吨铬渣全部处臵完毕,铅、汞、镉、铬、砷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下降27.7%,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大幅减少。十三五期间,争取20个左右地区退出重点区域,同时建立‚锰三角(锰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花垣县、贵州省松桃县三个县)综合防控协调机制,统一制定综合整治规划,力争在2018年底全国重金属环境监测体系。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